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云球(1-3册)”查找
62黑洞之狱
“你杀了我!你杀了我!你有什么权力杀我?”在那个看起来很遥远的洞口,拉斯利声嘶力竭地喊着。在拉斯利的身后,不知什么东西发出昏黄的光,让拉斯利的身体成为一个剪影,而背光的脸藏在了黑暗中,模糊不清。
拉斯利正试图挤进那个小小的洞口,但是很困难,似乎进来一厘米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为甚至听到了拉斯利艰难的喘息声。他不太明白,为什么自己挤得进来而拉斯利却挤不进来。拉斯利并不比自己胖,按道理应该进得来——这种想法使任为全身都因恐惧而颤抖,心跳剧烈得像是工地上的重型空气锤,一锤一锤重重地砸向地面,把自己脑袋震得发昏。
一会儿也不能耽搁,必须竭尽全力向前方挤,向着对面的洞口前进。那里也有昏黄的光,只有从那个洞口挤出去,才能逃离拉斯利的追杀。
“你有什么权力杀我?”拉斯利还在嘶吼,“我也有意识场,和你的意识场一样。我也是人,和你一样。你有什么权力杀我?你偷了我的身体!你偷了我的身体!”
任为觉得周围的岩壁越来越窄,被挤得快喘不过气来了,而对面的洞口还很远。不能停下来,必须往前走,不能被拉斯利追上。天哪,我喘不过气来了,我要死了,他想。
“为什么?为什么?”拉斯利还在喊,“为什么你可以杀我,偷我的身体,而我却只能等死,一无所知地等死?”
任为觉得筋疲力尽,但仍在使劲往前拱,胸腔的骨头就要被压断了,几乎能听到吱吱呀呀的声音,掺杂在疯狂的心跳中,而心跳也越来越响。好在,似乎对面的洞口近了很多。再咬咬牙,再努力一下,努力一小下,就可以到达那个洞口了。洞口外一定会有一片开阔地,不是这样地狱般的隧洞。那时,就可以放开了奔跑,就可以畅快地呼吸,就可以摆脱拉斯利了。
但是,出现了一个影子,对面的洞口出现了一个影子,就像背后的洞口一样,在昏黄的光下面出现了一个人的剪影。
任为看不清楚那是谁,眯起眼睛使劲看,但那张脸像背后拉斯利的脸一样背光,藏在了黑暗中。他看不清楚。继续眯眼,继续使劲——似乎朦朦胧胧地看到了五官,不清楚,很模糊。那是谁?任为一边看一边思索着,那是谁?
看不清楚也认不出来,任为回头看了一眼拉斯利,拉斯利似乎越来越近了。任为很紧张,又回过头看前边的人——忽然,不知道光从哪里照了过来,那人的五官瞬间变得明亮,任为终于看清楚了,一瞬间就认了出来。
那是弗吉斯,正在对他说话,口气很冰冷:“你杀了我?你有什么权力杀我?”
“对不起!对不起!”任为“腾”的一声从床上坐了起来,浑身大汗,喘着粗气。
“你做噩梦了?”他听见吕青轻轻地问。
“是——”任为恍惚地回答,“是的。”
“你一直在动。”吕青说,声音很温柔,“哦,对——你不要把手放在胸口。”
任为没说话。
“梦到什么了?”吕青问。
“没有什么。”任为回答,“我忘了。”他逐渐放松了下来,气息也平静了一些,但感到浑身冰凉,他知道,那是汗。至于噩梦,好像确实忘了,朦朦胧胧,只记得很可怕。
地球所来了两位重要的新同事,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会是同事:罗思浩和辛雨同。
罗思浩是一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和他的几位助手一起,从天文所借调过来。而辛雨同则是从生物化学研究所借调过来,同样带了她的团队。这都是在欧阳院长的协助下完成的。
最初,大家的关注重点在于黑洞的建立以及作为黑洞行星的云狱星的建立。这个过程当然不简单,毕竟黑洞及其周围时空的物理过程是很复杂的。但在罗思浩参与以后,这些难关很快就被克服了。黑洞时空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数学上,罗思浩帮助地球所理清了数学过程,地球所的工程师就可以很容易地从程序上实现了。
不难想象,计算需求大大突破了云球系统现有的计算能力。不过扩容的资金不是个问题,云球意识场的公布使得窥视者项目收入直线上升——王陆杰的嘴都快合不拢了,资金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何况,黑洞本身就孕育着更多更巨大的生意机会。
“他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恐怕是全世界的犯人熙熙攘攘入住云狱的盛景吧!”在王陆杰爽快地解决了资金问题后,孙斐这么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古怪味道。
整个体系被地球所称为云狱星系,行星被称为云狱星,黑洞则被称为云狱黑洞。
云狱星系位于云球宇宙中距离云球1000光年的地方,这是罗思浩的建议。选择这个距离是有原因的,一方面,黑洞太远会导致云球宇宙过大,增加计算量;另一方面,黑洞质量很大,距离云球太近会对云球有所影响,同时,距离足够远从计算角度反而有一个好处,云球系统可以尽量忽略这个距离中的宇宙空间,把云狱星系和云球星系当作云球宇宙中两个几乎独立的子系统来处理,使计算模型变得简单,算力也被节约。之前对伊甸园星位置的选择就有些问题,伊甸园星系离云球星系太近了,只能和云球星系算作一个体系,孙斐和相关的技术团队充分体验过两者之间宇宙空间连续性计算的难度,那些弯曲空间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这意味着,也许有一天伊甸园星人和云球星人能够互动,而他们和云狱星人几乎不可能互动——除非有虫洞出现。目前,云球系统包含所有人类已知的物理设定在里面,但没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允许系统自由演化宇宙实体。不要说虫洞或者黑洞,连恒星都只有两个:云球的太阳和伊甸园星的太阳。如果认真起来,这算什么宇宙呢?特别是对罗思浩来说。
虽说如此,云狱黑洞建立起来的一瞬间,璀璨的射线暴还是让罗思浩激动得不能自已。以前观察到射线暴都是不容易的,而现在他制造了射线暴的源头。当然,这时云狱星和云狱星系中其他星体都还没有建立,否则会被这射线暴在刹那间摧毁。
一直以来,没有任何算力被浪费在宇宙演化上。是的,之前这种算力消耗只能被称之为“浪费”,以后这也不能算是正常消费,但至少在云狱星系中是可以接受的。云狱星系的出现使得宇宙演化启动了。虽然演化起点和演化范围都有很大问题,可毕竟是里程碑式的一步。这带来了很多困难,也花费了很多时间,不过大家都认为值得。罗思浩对大家说,一定值得,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出现惊喜。云球中的外太空究竟会发生些什么?
大家明白,罗思浩也就是说说而已,对宇宙演化来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是云球系统的运行速度实在太慢了。在宇宙中,几千年几万年之类的时间尺度都不过是转瞬之间,什么也来不及发生,哪里会有什么惊喜?云球系统已经太复杂了,不可能回到最初几百万年一天的时钟比例尺。但大家很乐意听这种扯淡,这可比王陆杰那些畅想听起来舒服多了。
云狱星的建立相对容易,毕竟有伊甸园星的经验。但除了云狱黑洞和云狱星,云狱星系中还包含了很多其他配套的天体。
配套天体中最重要的是云狱黑洞的食物链:若干次第冲过来的恒星、星云和其他天体。这些天体的方向、速度和当前位置都经过精密计算,在运动路径和吞噬过程不会对云狱星产生影响的前提下,确保未来的数百万年中云狱黑洞可以有节奏的进食。既不会饿得奄奄一息以至于云狱星无法从吸积盘获得所需的能量,也不会饕餮进食以至于云狱星被过高的吸积盘温度所摧毁。
其实,即使考虑到云球和地球的时钟比例尺,也完全没必要为云狱黑洞准备那么长时间的食物,云球系统显然运行不了那么久。不过罗思浩坚持,既然模拟黑洞,当然要模拟得像一点,数百万年一点都不长,本来至少应该是以亿年来计量的。这是他作为一个天文学家的情怀,大家都很支持。这涉及很多很多钱,却没有人去跟王陆杰讲解细节,王陆杰也没有问。也许王陆杰同样很支持,或者他觉得公司已经挣了太多钱所以没必要计较,谁知道呢?
除了黑洞食物链以外,云狱星系还包括了位置经过精密计算的小行星带,这是为了解决云狱星表面大气层和水系的热交换问题。
云狱星的公转轨道位于云狱黑洞的宜居带,温度应该是宜居的。可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具体落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云狱星一边总是晒着它的太阳,沐浴在永恒的阳光中,地球所称之为白半球或者南方;而另一边却总是没有太阳,禁锢在无边的黑暗中,地球所称之为黑半球或者北方。白半球的中心地带极其炎热,被称之为热极。这里虽然不足以让水沸腾,但就算是最喜欢桑拿的人,恐怕也只能待一小会儿;黑半球的中心地带则极其寒冷,被称为冷极。这里并不适合芬兰浴,因为任何液体都会凝结为亘古不化的寒冰,是真正的永冬之地。所以,真正的宜居带只有白半球和黑半球交接的那一圈,白半球的部分宽一点,黑半球的部分很窄。这一圈宜居带大部分永远处于黄昏之中,被称为黄昏带;另一部分则永远处于浅夜之中,被称为浅夜带。
黑白半球显然有巨大的温差。理论上,大气层和地面水系的对流可以将黑白半球的温差抹平,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由于潮汐锁定的影响,大气和水系的对流和地球非常不同,热交换变得不可预测,特别是在南北方向。总的来讲,南北方向的热交换能力趋于弱化,风很小,水面也很平静。
云狱星的自转在一定程度上对热交换有所帮助,但因为自转方向和潮汐力方向垂直,所以这种帮助对于在南北方向上平衡黑白半球的温差无关紧要,只是在东西方向上进一步调和了温度本来就相当稳定的黄昏带和浅夜带。
陨石成为一个解决方案,在精心计算和设计过形状、质量、数量以及对大气层的入射角度和入射速度之后,陨石和陨石雨能够有效地扰动大气层以提升对流质量,在海洋中还能够引发热交换效率更高的海啸。提供陨石的小行星带成为云狱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要避免成为云狱黑洞的食物,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总之,云狱星上又多了一个地球上基本看不到的奇特景观:天空经常落下陨石,甚至是陨石雨,当然没有过大的陨石,不会对整个星球造成致命问题,但其频繁程度也许接近于地球上某些干旱地区降雨的频繁程度,这已经非常可怕了。这种情况尤其会经常发生在冷热两极周边地区的海洋中。
同时,火山和地震也是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在云狱星上构造合适的地质板块,使得火山和地震经常发生。这事地球所有点经验,毕竟经历了云球演化的整个过程,还经历了建立伊甸园星的过程,大家对于地质板块还是相当熟悉的。火山能够显著提升周围地区的温度,而海底地震和落入海中的巨大陨石一样,能够引发热交换效率最高的大规模海啸。
地形也必须考虑,高落差使得水系可以奔腾咆哮从而带来热交换。同时,地形还涉及一个业务层面的考虑。
业务?业务?孙斐听到王陆杰说出这个词的时候反应有点激烈。不过,本来就是业务需求驱动了整件事情,不是吗?